【专题深思】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杨明伟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全面规划、整体部署,是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路线图和任务书,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新的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调总布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思想认识不断深化,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到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统筹推进、全面协调的阶段。只有全面发展、全面建设,社会才能全面进步。只有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更加协调、共同进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总体架构和基本路径。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致力于全面提升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五位一体”中,经济建设是根本。从现代化进程来看,经济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物质保障,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解决都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为依托。政治建设是保障。这主要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等等。文化建设是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持续繁荣发展,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文化滋养和精神力量。社会建设是条件。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是各领域建设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成果必须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推动事物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断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必须遵循的方法论原则。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除了需要充分把握五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有机统一关系,还需要注意把握各自的重点,抓准抓住抓好突破口,切实解决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经济建设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政治建设要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文化建设要坚持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着力提升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持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社会建设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生态文明建设要牢固树立并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准确把握“五位一体”的重点问题和重要环节,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就能更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
(作者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红色印记】学党史——石家庄政权建设:城市工作之样板
石家庄是我军攻克的第一个大城市,在此前,我们党没有长期管理、建设大城市的经验。正如朱德总司令指出:“石家庄是解放军收复的第一座城市,其意义不仅在于军事方面,同时也在政治方面。我们不仅要学会打城市,还要学会恢复和管理城市。”刘少奇讲:石家庄的问题,“是党进入大城市遇到的新问题”,石家庄要“创造出一套石家庄的东西”“要在石家庄摸索出管理大中城市的经验”,“为全党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提供样本”。
正是由于石家庄这一特殊性,石家庄的许多工作都是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工委的直接领导下开展的。从1947年11月起始,到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石家庄是中国共产党城市工作的实验田,石家庄从城市工作的基本问题入手,在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在工作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了城市工作的基本方针和政策,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为中国共产党城市工作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重要实践依据。
石家庄在实践中创造的城市工作经验是多方面的,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管理各个层面,既有城市工作大政方针、政策,又有城市管理、建设的具体方针、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
用实践回答了城市工作依靠谁的问题。城市工作依靠谁,在今天看来,这是常识,而在当时的特定环境下,却是一个问题。石家庄入城之初的弯路,就是由于许多进城干部本身是农民,刚进城不了解城市,仍然沿用农村的工作方法造成的。“一切权力归贫民会”的做法只能把城市引向混乱。对此,石家庄从弯路中找到了方向,从纠偏中积累了经验,正如《人民日报》1949年4月17日短论《一年来石家庄工运告诉了我们什么?》中指出的:石家庄“明确规定以依靠无产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和民主分子,建设人民石家庄作为全党和全市的工作方向”,“使石家庄工人的觉悟与积极性大大提高,党与工人紧紧结合起来了”,并总结了依靠工人阶级的三条基本经验。
解决了城市政权的性质问题。与依靠谁相关联的,是城市政权的性质问题。在接管城市以后,建立什么样的城市政权?这是首先必须确立的城市工作方针。石家庄的政权建设实践表明,“一切权力归贫民会”只能把城市引向混乱。而单一的工人阶级专政的政权形式,也不利于团结各方面的力量恢复生产、建设新城市。对于新生的石家庄城市政权性质和组成形式,市长柯庆施在1948年元旦各界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今天我们的政府是民主联合政府,不是无产阶级专政,也不是农民专政,而是由工农兵学商各界组成的,广泛统一战线的,地方性的联合政府。”并明确提出,现在的政权是临时的,将来要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
抓住了城市工作的中心。入城之初,工作千头万绪,先从哪里下手?入城之后,必须不失时机地恢复生产,恢复城市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生产建设是城市工作的中心。
1948年12月9日,石家庄市委书记毛铎就在市委会议上提出要把石家庄建设成为近代化工业中心城市,确定目前的三项任务是发展生产,恢复工厂生产和保护私营工商业发展。
市长柯庆施在1948年元旦各界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更为明确地提出了施政方针是建设的方针。“国民党对石家庄的方针是毁灭的方针”,而“我们的方针则是建设石家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民主政府所关心的是人民生活有无办法,工商业能不能发展”。提出了政府应是“不吃闲饭”的政府。
为此,石家庄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到1949年初,不仅使石家庄很快扭转了国民党统治下经济濒临崩溃的局面,而且使石家庄由消费城市转为了生产城市。这为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城市政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群众拥护,打牢基础,站稳脚跟,起了决定作用。
确立了国民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在实践中,比较好地协调和解决了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关系问题,很好地实行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把发展公营、私营和合作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建立了稳固的国民经济体系,不仅很快医治了战争创伤,繁荣了市面,而且为长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加强自身建设。石家庄城市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还有一条重要的经验,即要确立、实行正确的工作方针和政策,就必须很好地解决自身建设问题,包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问题。石家庄的实践经验,一是依靠党内整风、思想教育,纠正“左”的思想和急于求成的急躁情绪,从城市的实际出发,克服照搬农村土改的工作方法,确立符合城市实际的工作方针和方式方法。二是解决如何取信于民、在城市各阶层群众中扎根问题,使人民政权很快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拥护和支持;三是同贪污腐化和脱离群众的作风斗争,过好廉洁关。
石家庄城市管理工作的成功实践,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央工委从一开始就往石家庄派驻工作组和干部,了解情况,总结经验。
石家庄市委也加强对工作的总结,成立了研究室,第一任主任是王力,后来,中央工委又委派潘梓年到石家庄总结城市工作经验,任研究室主任,之后,又由原在冀晋区党委工作的王文克任主任。
中央工委对石家庄的城市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于1948年2月19日形成了《中央工委关于收复石家庄的城市工作经验》的正式文件,发给有关地区和领导同志,作为“现在及将来进行城市工作的参考”,并报中共中央。在总结中,中央工委从实行保护而不是破坏的方针、入城纪律教育、干部队伍、克服极“左”的无政府主义,以及及时宣布政策,做好各阶层人士工作等方面,总结了石家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中共石家庄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对工作的总结。1947年底做出了《石家庄市入城工作经验初步总结》。总结分三个方面:一是入城的准备工作,包括干部的准备、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宣布“一切工作,都应以稳定人心、恢复秩序、办理接收、发展生产、长期建设”的方针;二是接收工作,总结了三条经验、三点不足;三是保护与恢复私营工商业,分析了存在的困难和障碍,总结了五条经验。此外,还有《石家庄解放后全面工作总结》《关于保石战备工作总结》,以及对使用旧职员、对妓女处理等专项工作的经验总结。
当登记清理国民党党、政、警、特人员工作基本结束后,中共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公安局、中央社会部工作组,都进行了认真的总结。
丰富的实践,科学的总结,给以后接管城市提供了经验,为中共中央制定城市工作方针、政策,提供了依据。中共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并用不同形式予以推广、应用。
中共中央收到中央工委《关于收复石家庄的城市工作经验》的总结后,迅速于1948年2月25日向各中央局、分局、前委发出了《中央关于注意总结城市工作经验的指示》,指出“像石家庄这样重要的经验”,“必须引起全党注意”。要求“各中央局分局前委必须讨论”中央工委的总结,并“当作党内文件印发至地方地委一级,军队团委一级”,各级党委“均应引起讨论”。并要求今后“管理城市的工作方针及方法”,“应即以‘攻占石家庄初期管理石家庄的方针及方法为基本方针及方法’”。
在这期间,《人民日报》对石家庄的城市工作及时予以报道,一年多的时间报道300多次。1949年4月15和16日,《人民日报》连续两天报道了石家庄职工运动和增产运动的经验,17日,又以《一年来石家庄市工运告诉了我们些什么?》为题,发表了短论,进一步总结了石家庄依靠工人阶级的经验,“希望各地注意研究石家庄所实际走过的具体道路”。
石家庄的经验,成为日后培训城市工作干部的教材,也陆续推介到新解放的城市。1948年10月,市长柯庆施为华北数千名南下干部做报告,详细介绍了石家庄的城市工作经验和城市工作政策。北平解放前夕,叶剑英为详细了解石家庄的城市接管情况,在石家庄住了3天。
从石家庄解放的1947年底,到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一年多时间,正是从总结石家庄的经验开始,经毛泽东主席悉心研究、总结,加之陆续解放城市的实践、摸索,中国共产党城市工作的方针、政策得以逐步形成和完善。这为全党工作重心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为七届二中全会的决策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共产党顺利执掌全国政权,成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