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治文明建设新理念的创新模式》简介
《基层政治文明建设新理念的创新模式》简介
本书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入手,比较全面和系统地揭示了基层政治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特点、基本原则与目标、内在规律、典型模式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并从多视角开掘其多层面内容,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框架。纵观此书,有四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着力弘扬和倡导江泽民同志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创新概念的深刻内涵及其重大意义。二是,系统把握基层政治文明建设的新观点、新理念,并从多视角开掘其多层面内容,以使其形成较为完备的理论框架。三是,写出了河北基层政治文明建设的特色。应该说,在很多方面,河北的基层政治文明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面。如,河北省武安市村民自治的“一制三化”经验内部报道后,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并由中央组织部发文在全国予以推广。河北天同公司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监督的经验,胡锦涛同志曾作重要批示,认为,经验很好,当因地制宜加以推广。石家庄市长安区广安街党委全面实施“1123456”社区党建模式,使社区党建工作向纵深拓展,党建工作又上一个新台阶。四是,可操作性强。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是本书的重要出发点,无论是采集典型经验和取材都努力做到与这一构思相吻合。由于上述特点,该书有较大的理论创新价值和鲜明的实践价值。是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和研究人员学习的很好参考资料。
该书共13章25万字。第一章结论;第二章——第六章主要从理论上进行了开拓和论述;第七章——第十二章主要为我国实践探索的认识和总结;第十三章结语。
绪论:主要阐述政治文明理论的创新与基层政治文明建设模式的新形态。共讲了三个问题。1、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个创新概念,是当代人类文明的新理念;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与基层政治文明建设的新突破;3、时代的发展呼唤基层政治文明建设理念与模式的创新
该课题明确了基层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容和途径。
1、基层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是民主制度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等。因而,基层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也必然包括: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基层法律法规建设和党的执政基础建设;
2、基层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
(1)发展和完善基层民主自治组织,是基层政治文明建设实践的载体;
(2)认真学习和实践宪法和法律,是基层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
(3)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基层政治文明建设实践的根本途径。
该书提出了基层政治文明建设的方针、原则与目标。1、基层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指导全国人民继续团结奋斗的思想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是我国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它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同样也是基层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2、基层政治文明建设必须恪守的原则:我们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定不移地推动基层政治文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这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牢牢把握这一点极为重要。而要做到这一点,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区别。
3、基层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明确地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确定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这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
作者对基层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规律和特点进行了探索和提炼。
1、基层政治文明建设规律升华的社会实践基础。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证明,社会转型期间的经济建设、政治民主、科技进步、文化中兴、道德昌明,都离不开政治文明的建设。而基层政治文明建设的规律,恰恰在基层政治文明建设实践的沃土中孕育、升华、凝定的。
2、基层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规律性。社会主义基层政治文明作为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有其特殊的本质规定性,其发展变化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基层政治文明建设能 够达到什么程度,取决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尤其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我们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建立所谓高级阶段 的民主政治,也不能不顾生产力已经发生的一定变化,僵化保守、 墨守成规、停滞不前。这两种倾向,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对人民群众是不负责任的。作为基层政治文明建设同样也必须遵循这一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实践来看,探索和掌握基层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规律,搞好基层政治文明建设,应当从三个方面出发:
(1)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中心,深化改革,增强和完善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
(2)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在基层政治文明建设中坚持法治与德治并重;
(3)正确认识和处理基层政治文明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
3、基层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特点。即:
(1)在党的领导下由政府强有力推动的基层政治文明建设;
(2)以推进村(居)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政治文明建设;
(3)构成理论和制度创新新源头的基层政治文明建设;
(4)以培育法治精神,塑造现代公民为目标的基层政治文明建设。
该书明确了基层政治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了基层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加强制度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制度问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健全基层组织管理制度,提高基层政治文明建设水平;积极推进基层行政体制改革,加强依法行政,建设服务型政府。
从第七章——第十二章该书分别对农村、城市社区、企业及社会团体的政治文明建设实践进行了总结和探讨,介绍了河北省的主要经验和作法。
村民自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它适应了农村经济体制变革和农村社会结构变化的现实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政社合一、单一行政命令式的传统社会治理模式,开辟了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社会条件下,中国农村依法自治和直接民主的新道路,展示了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新前景。
该部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1、村民自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内容;
2、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3、村民自治的概念、内涵和主要内容;
4、当前村民自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5、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创新村民自治运行机制;
6、新时期农村基层政治文明建设的新模式。
社区作为调节和维持社会秩序的最基层的社会单位,是基层政治文明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城市社区比农村社区出现晚,是亟须发展的领域。
目前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正有力地推动社区的大发展,而社区发展的程度,直接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适应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现代化的要求,必须探索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的模式,加强社区政治文明建设,提高社区的服务功能,把城市社区建成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
关于社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主要探讨了:
1、社区的涵义、构成要素和功能;
2、城市社区组织的涵义、设置和特征;
3、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现状和历史趋向;
4、创新和完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5、西方出现公共服务社区化趋势。
企业政治文明建设是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广大企业员工行使民主政治权利,恪尽民主政治义务,创造和积累政治成果,实现与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政治进步的过程,它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内容。我国的企业 按所有制性质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 两大类,公有制企业主要是指国有(含集体所有制企业)及国有 控股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论企业具有什么样的 所有制性质,大力推进企业政治文明建设,实现物质文明、精神 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要求,符合企业经营发 展的普遍规律。加强企业政治文明建设,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紧紧抓住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建设等重点环节, 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与其他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调动广大 员工参与企业政治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探索创新企 业政治文明建设的机制、方式和途径,必将把企业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
该课题关于企业的政治文明建设是从多种形式条件下探索的。
1、企业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方位;
2、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政治文明建设;
3、非公有制企业的政治文明建设。
该课题还对社会团体政治文明建设进行了研究,指出:社会团体,是我国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形式之一。它们正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活跃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领域,已成为我国基层政治文明建设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主要论述了四个问题:
1、社会团体的涵义和分类;
2、社会团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3、社会团体在基层政治文明建设中的独特功能;
4、加强对社会团体的引导和管理。
该书结语部分对于基层的政治文明建设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的作用以及不断创新基层政治文明建设提出了重要认识,强调:
(1)基层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在建设小康社会中全面落实;
(2)基层政治文明建设必须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放在突出位置;
(3)基层政治文明建设必须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价值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