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展示】抱犊山下“将军令”
抱犊山下“将军令”
“将军令”是起源于唐代的皇家乐曲,至今流传一千多年,有多种曲谱和演奏形式。乐曲主要表现古代大将军升帐时的威严庄重、出征时的矫健轻捷、战斗时的激烈紧张。2018年,“将军令”被审定为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太行山东麓有座抱犊山,山脚下有个北薛庄村,村里有个“文化小院”,小院主人薛保祥就是石家庄非遗项目“将军令”的传承人。
今年67岁的薛保祥是家里的“老疙瘩”,上面有三个姐姐,薛家父母老来得子大喜过望,就给老薛起了个充满疼爱又接地气的小名,“晚瓜”。而随后的艺名“傻宝”却是老薛自封。虽称“傻宝”,但保祥自幼聪明灵利,长大更是多才多艺。三岁受家风熏陶,即能背诵“薛氏祖训”及“诸子治家格言”。六岁时追着来村慰问演出的部队文工团学习唱歌,朗朗上口,模范表演有模有样。小学三年级,一篇《夏天过去了》的作文在全县获奖,还在大礼堂登台朗读。
早年间,北薛庄有一位叫王琏的说书艺人,农闲时会在村里撂地说书,乡亲们管这种形式叫“唱饭”。那时还咿呀学语的薛保祥就是他的忠实“粉丝”。那绘声绘色的方言土语,极有特色的民间小调,小“晚瓜”听的如醉如痴。从中汲取了充足的民族传统文化养分,这也为他在日后自己热爱并擅长的文艺方面夯实了基础,就连近年来他在土门关“茶楼书屋”常驻演出,也和当年的经历密不可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农民生活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促进了农村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和更大的需求。薛保祥联合十里八村的文艺爱好者组建了鹿泉有史以来第一支“农民乐队”。他们常年坚持业余文化活动和下乡演出,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引来了上级领导的重视。特地将文化馆排练厅提供给这支“农民乐队”作为活动场所,还派出专业老师专门辅导,提高了大家的整体素质和艺术水平。他们曾连续三年登上了鹿泉春晚,深受广大父老乡亲的喜爱和欢迎。
文章一开始提到的“将军令”,在北薛庄村民中一代一代心口相传,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一九九八年正月十六的清晨,时年八十岁的老人薛金合敲开了薛保祥的家门。不容宝祥让座奉茶,老人家把一本旧杂志递到了薛宝祥的手中,神情凝重的说道,“保祥啊,我把老辈人传下来的‘将军令’进行了整理,记在了这本杂志上。往后,就靠你好好的往下传了。”望着老人殷切的目光,听着老人朴实的话语,能说会道的薛保祥,竟然有些语塞。他手捧这本旧杂志重重的点下了头。
送走了薛金合老爷子,薛保祥打开杂志摊在桌上,看着用铅笔一笔一划写成的略显潦草的材料,心里既激动又沉重,激动的是老人家大清早敲门传艺,其情可贵其心可表;沉重的是老人家寄予厚望的拳拳之心给他带来了无形的压力。这一刻,保祥暗下决心,一定发挥自己的特长,认认真真的学习掌握好“将军令”的精髓,让这一民族传统文化之花枝繁叶茂、世代相传。
决心已下,马不停蹄。薛保祥立即将此事向村委会汇报。书记、村长都大力支持,决定先从村民喜欢的“跑驴”(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入手,抓紧组织排练“将军令”。这里提到的“跑驴”表演形式活泼热烈、喜气洋洋,在鹿泉境内可算首屈一指。后来正因组织得当、村民踊跃,花会鼓乐队伍迅速发展到四五十人,共有十六套红毛驴的强大阵容。“将军令”鼓乐喧天,更是群情振奋,欢声雷动,先后多次参加汇演比赛,走街串巷下村庄,为鹿泉百姓送上新春文化大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将军令”鼓乐表演和跑驴花会的兴盛,给北薛庄的村风村貌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带来了可喜变化。2015年,借着新农村改造建设的春风,薛保祥又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支持下,以“将军令”文艺团队为基础,试办起“家庭文化小院”。消息一经传出,营造了积极的社会反响。随后在鹿泉区委宣传部、文化局领导的关怀扶持下,鹿泉区第一家“家庭文化小院”终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军令”传承人薛保祥家中挂牌运行。
这正是:
土生土长一老农,
民族文化来传承。
多才多艺真本领,
根深叶茂花更红。
作者:闻琪
单位:石家庄市鹿泉区石井乡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