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富有人性化的目标
——如何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
近年来,一个与幸福有关的新概念“幸福指数”正日渐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幸福指数”是衡量特定时期内特定人群总体幸福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社会发展程度。在我国,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幸福指数”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已经成为衡量地方政府关注民生、人文的软指标,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有了更高的追求。另一方面,引入“幸福指数”这个概念也体现出我们对于过去发展模式的一种反思,不再像过去一味地强调“GDP”等纯经济指标,而是能够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兼顾“人”的主观感受、幸福程度,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发展理念。
一、经济越发展,人们就越幸福吗?
曾几何时,群众的温饱问题是政府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人们最大的烦恼。那时候,人们普遍的感觉是如果能保证一家人吃饱穿暖,就是最大的幸福。如今,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使得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妨碍我们获得幸福的最大问题已经获得了解决。但是,我们发现,使人烦恼的因素并没有消失,反而是越来越多了,比如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很多社会问题又开始制约人们幸福感的获得。一个烦恼解决了,更多的烦恼出现了,这是否意味着幸福离我们越来越远呢?
社会学者沈杰认为:在传统的经济学看来,财富的增加是提升人的幸福程度的最有力手段,因此,财富增加似乎同时就意味着幸福的增加。但是,心理学科对于财富数量与幸福程度之间关系的研究却得出了另外的值得注目的发现,这就是:当一个国家的收入水平处在较低阶段时,人们的收入数量与幸福感受之间的相关度确实非常紧密,但是,一旦超过了一定的水平线,这种相关性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许多人为自己不能像百万富翁那样享受生活而遗憾。财富真的能够给人幸福吗?经济学家对此早有研究:虽然财富可以带给人幸福感,但并不代表财富越多人越快乐。研究表明,一旦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如衣食住行得到满足后,那么,每一元财富的增加对快乐本身都不再具有任何特别意义。例如日本1960年还是一个穷国,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它的人均收入翻了4番,一下子就站在了最富裕的工业化国家先列。然而日本1987年人均幸福指数报告的平均水平不比1960年更高,他们比过去有更多的洗衣机、小汽车、照相机和其他物质享受,但是这并没有显著增加幸福的感觉。显然财富并没有给人们带来足够的快乐,实际上,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整天奔波,比以前更加忙碌了,生活压力更重了。
很多类似的调查都表明,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在一定发展时期内GDP增加可以用来解释人们幸福感受的增加,而在经济发展突破更高界线之后,GDP对幸福程度变化的解释力就变得越来越弱。所以,GDP可以作为经济增长程度的根本性指标,但决不能作为社会发展程度和人民幸福程度的根本性指标。
生活中,每个人都关心自己的幸福问题。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却没有办法想清楚什么是幸福?我们到底要追求怎样的幸福?有人认为,我现在一个月挣三千块钱,如果有一天能挣到一个月一万块钱,我就能获得更多的幸福;有的人认为,我现在的工作压力太大了,如果每年能有一段时间的假期,哪怕收入少一点我也会更幸福……人们常常用自己的欲望来给幸福定目标,一看见别人有什么,就觉得好幸福,心想如果能够像人家那样就很幸福,但这种欲望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比出来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国平先生认为,我们对幸福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对物质欲望的水平上,物质的欲望其实是社会刺激出来的。他认为:实际上,幸福是分成两个层次的,它既需要外在的条件,同时也需要内在的精神需求。从外在的方面来说,没有钱当然很不幸福,如果要为生存而去挣扎,那是很不幸福,一定量的财富肯定是需要的,另外还有事业的成功,健康、婚姻、家庭美满等等。但真正的幸福,同时也和内在的精神需求是分不开的。例如你有钱去法国旅游,但你到那里只是去买他们的东西,拍一张到此一游的照片,对法国的人文风光却感受不到,进了卢浮宫就打瞌睡,根本就看不下去,那么这种幸福的意义就不大了。所以我认为,哪怕两个人表面上是过着同样的生活,做着同样的工作,但是他们内心世界的幸福感是不一样的,所以真正要体会那种幸福的话,必须要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影响着民众的幸福感
对现实情况的各种研究分析表明,当经济发展达至一定水平之后,财富数量增加不再是给人带来幸福感受的主要因素。而职业成就、教育程度、婚姻质量、宗教信仰、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因素都会分别对幸福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据有关部门调查,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因素一共有20多个,调查统计结果,分别有54.6%的城镇居民和66.4%的农村居民都认为贫穷是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另外,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相比较而言,更多的城镇居民因为住房条件差(39.5%)、家人或亲戚朋友失业(38%)、工作状况不如意(27.2%)而感到不幸福;更多的农村居民因为健康状况(26.9%)、儿女问题(15.5%)、缺乏知识和技能(10.7%)感到不幸福。由调查我们可以看到,感到不幸福的人,无论城镇人还是农村人,除了经济因素,还有很多社会方面的问题影响着民众的幸福感:比如节节攀升的房价、居高不下的学费,影响身心健康的环境污染;再比如城乡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平衡等等。
所以,在生存需要满足以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公正、环境优美、人际和谐都是影响人们幸福的因素。我们过去一度过分迷信GDP,结果GDP上去了,生存环境反倒变差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某些方面有所下降,许多人认为自己生活得不够幸福。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城乡居民的幸福感,成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但是我们需要始终记住的是,我们依然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解决诸多现实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我们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为什么要关注人民“幸福指数”?
20世纪50年代,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成为了发展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其中对心理感受给予了高度重视。与此相应的,“主观幸福感”等较具代表性的主观生活质量指标在衡量社会发展中日益扮演着一种不可替代的角色。
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起飞阶段,寻求经济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中心任务,但是,我们始终不应该忘记,促进经济增长并非我们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经济增长仅是一种手段,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人民过上幸福而有意义的生活。在特定的发展阶段,经济因素是影响人民幸福程度的基础因素。但当经济得到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之后,诸多其他因素,如健康的身体、稳定的工作、美满的婚姻、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对于人民幸福程度的影响力将不亚于收入的高低、财产的多少等经济因素。因此对于一个致力于把人民幸福作为发展宗旨的社会而言,在发展理念和发展决策中就不能不将人民的幸福程度作为检验社会发展成就的标准。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有必要以建立一个全面、科学地测量人民幸福程度的指标体系,在制定发展计划时,不仅确定GDP的预期目标,而且也确定幸福指数的预期目标。
四、提高居民幸福指数,政府应该怎么做?
一些专家认为,“幸福指数”是一种难以精确测量和定量的社会发展“软指标”。正因为如此,要正确发挥“幸福指数”的积极意义,各地政府必须要对之抱有更加“真诚”的态度。
一是把幸福指数作为社会评价指标时,应对其评价功能进行正确定位,避免将“幸福指数”形式化。目前,幸福测量本身还不完全成熟,对“幸福指数”的应用主要应该采取探索的方式,要从中更多地了解,到底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市民的主观幸福感,然后,以此为依据不断完善施政的指标体系。如果只注重概念,就会流于形式,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甚至会走向反面。
幸福指数体现的是民众一般的心理体验,它必然受到长期的和短期的、宏观的和微观的、主体自身的和外部环境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决定了它主要用于对特定的社会发展与社会良性运行状况进行衡量与评价,一般不宜用于评价政府组织的绩效,更不宜用于考察个人的政绩。在追踪幸福指数的变化时,主要是看发展是否偏离了终极目标,而不是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幸福指数增长了多少个百分点,也不是看它在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中位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在追求幸福指数提高的过程中,政府部门能不能保持真诚的态度,始终是最重要的。
二是要切实重视民生,把影响人民幸福的现实问题解决好。
在现阶段,提高居民幸福指数,首先要切实重视民生,把影响人民幸福的一系列现实问题解决好。
就业是民生之本。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关心城镇就业困难的群体,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给他们提供特殊就业照顾和就业援助,支持他们实现就业和再就业。要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消除各种安全隐患,防止恶性安全事故发生,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教育是民生之基。政府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拨款。促进教育公平,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解决进城务工子弟上学难等问题。必须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劳动者就业的能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
社保是民生之依。要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衣食无忧。
稳定是民生之盾。要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处理机制,排难解纷,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争取社会治安状况的根本好转,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环境是民生之所。我国已经进入了重化工快速发展的阶段,又处于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新时期。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没有妥善地解决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没有认真地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我国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环境形势,一些地方已经触及了环境承载力的底线,环境污染已经给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损害,成为民生之痛、社会之瘤。各级政府要切实树立科学发展观,真正下决心解决影响群众日常生活的环境问题。
三是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很多时候,人的幸福感取决于相互之间的比较。美国研究人员对邻里关系进行了一项长达两年的研究,研究被称为“邻居的负面影响”。结果证实:不能“赶上邻居的生活水平”是导致产生不幸福感的一个主要原因,这一点,比以前人们认为的还要严重。在电影《求求你,表扬我》中,记者王志文问:什么是幸福?农民工范伟答:幸福就是我饿了,看见别人拿了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见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那他就比我幸福;我上茅房,只有一个坑,你蹲了,你就比我幸福……
基尼系数是幸福指数的重要内容之一。基尼系数低于0.2是一个国家幸福的指数之一,这表示国民收入分配绝对平均;0.4—0.5表示国民收入的贫富差距较大;中国的基尼系数一度达到了0.47,超过了0.4的国际安全标准线。
古人早就说了:“不患寡而患不均。”咱们中国的老百姓自古就不怕碗里的肉少,就怕碗里的肉不均。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让人眼馋的彩电、冰箱、洗衣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当上世纪九十年让人感到比较奢侈的移动电话、上网微机让越来越多地人真实拥有、梦想成真的时候,老百姓的幸福感并没有窜高,反而一路下跌。何以至此?大抵是人比人气死人的缘故。所以,要让幸福指数保持一定的水准,必须减少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导致的社会失衡心理,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
四是要注意避免短期行为。对地方政府而言,让居民的幸福度有长期的稳定的提高,比提高居民目前的表面的幸福更为重要。政府如果仅仅热心于在物质上给老百姓一些小恩小惠,可能老百姓短期内会很开心,但是如果不注意通过深化改革积极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深层次问题,从长期来讲,有可能反而会阻碍甚至降低居民幸福度的提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领域许多重大民生问题刚刚破题。如医疗、教育、生态等问题,都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全社会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对此,我们既不能急躁,更不能坐等,而要坚持从现在做起,从能够做到的事情做起,让百姓的“幸福指数”逐年稳步提高。
作者:石家庄市社会科学院 张洪进